社畜三年,风雨兼程

前言

  财富和幸福算是绝大部分人的毕生追求,所以在读这本书时,更容易让人有一种思想上的共鸣,但一个人的成功总是独一无二的,需要依靠天时地利人和,正所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可以学习借鉴成功者的一些思想,但不要想着沿着成功者的路继续走下去就能成功。 ——读『纳瓦尔宝典』

感想篇

  财富并不代表金钱或者地位,而是某种可以自然增长的东西,是一种追求共赢的东西,是一种可以长期存在的东西。最好的投资总是学习,成本低且有效,但接受新知识总是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而人总是想尽量减少能量的消耗,所以很多人都沉迷于快餐文化中,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又消磨了时光,一举两得 ( ̄ε(# ̄)☆╰╮( ̄▽ ̄///)。

  人生总有选择,也总要承担选择所带来的后果。选择永远比努力重要,光凭运气去选择,或许能瞎猫碰上死耗子,但狗屎运总归会用完,下一次就不好说了。如何选择是需要去学习的,有从自身过去的经验去学习,有从别人身上去学习,更多的是依靠平时积累的各种信息,这就是努力了,努力或许有结果,也或许没有,但不努力,一定没结果。努力的目的是为了有更多的选择,在有更好的选择时能及时判断,不要单纯的为了结果而努力,很有可能得不偿失。付出和回报看对人对事吧,对自己的付出当然总是会有回报的,对事情付出同样会有,但对其他人付出,就别太指望一定要有啥回报,可以设个底线,在没有任何回报的情况下,能付出多少。

  选择也从来不是一竿子买卖,局部最优也不代表全局最优,人生的选择更是如此,十年前的当时最优放在现在看可能选错了,放在十年后再看可能又选对了,时代在发展,当然倘若十年前真选对了,可能就不需要十年后再回过头来看了 :P。绝对最优这个词在人生道路上就不存在,只能说是相对更优,这个更优不是选项之间的对比,而是选项与自身的对比,哪个选项最能提升自己就选哪个就行,长远来看,投资自己不一定能飞黄腾达,但总能有口饭吃。投机是选择,稳扎稳打也是选择,本身无优劣,回报和风险总是共存的,能承受的起就行,别光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

  获取金钱的方式有很多,最快的方式都写在刑法里 ๑乛◡乛๑,而创造财富的方式也有很多,最直接的是去资本市场做投资,也可以想方设法积累自己的名气(不管是好是坏),然后走流量变现。创造财富都有其风险,就算是大航海时代,不也一大批人沉在海底,打工人虽然是在给别人创造财富,但对自身而言,也算是一种资本的原始积累,而且是相对最稳定的一种,对于技术人来说,技术经验也算是一种时间杠杆,所以边打工,边在资本市场中学习,也不失为一种创造财富的方式。

  至于幸福,「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中指出幸福是不可持续的,永远幸福是不可能的。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穷人的不幸比富人更不幸,借用一句伪科学的话:所有的不幸的都是对现状的一种不满足感,满足是一种幸福,适应也是一种幸福,总而言之就是看开,释放。「银河系漫游指南」中宇宙终极问题的答案是 42,或许本身就是无意义的事,为啥一定要有意义,无聊或许才是人生的常态主题。当欲望得到满足,或许能得到短暂的幸福,但随之而来的空虚感也得忍受,更关键的在于去选择下一件事,绝大部分人总还是要为了生计奔波,吃饱了撑得就容易胡思乱想,忙点啥,哪怕随便干啥,都能体会到闲暇时的幸福 :P。

  曾经在 TED 上看到不要把梦想告诉别人,告诉了就很难实现,因为能得到的只有嘲笑,以 Shaun 个人经验来说是没错的,梦想还是放在心里比较好,或许等哪天实现了再放出来会更加畅快,有且仅有自己做的梦才是真正的梦想,这才是人最珍爱的东西,就像「来自深渊:烈日的黄金乡」中真正的挚爱是不会让任何人知道的,哪怕是自己最后的传承者。「把时间当作朋友」中有这样一句话,“来自外部的恐惧在于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Shaun 本身不是个太在意别人看法的人,在意别人的评价,无疑会让自己活得更累,尤其是大部分人的评价没有丁点儿建设性,只是一种优越感作祟,当然,自己真有问题而不自知也是不行的。很喜欢暗杠「童话镇plus」里唱的“很多人一辈子忙忙碌碌不会懂得:有个被嘲笑的梦想万一有天实现了呢?”,人活着,总得有个念想。奔波一世,虽说是为了这一日三餐,但能留下点脚印,哪怕是些许痕迹,好像也还不错。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邓宁-克鲁格效应也指出认知有四大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人贵有自知,可惜不知为知者有之,过而不改者有之,好为人师者有之。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道不可轻传,薪尽火传在很多时候也只是妄想,自以为是,人以为非,自以为厉害不算厉害,别人认为厉害才是真厉害。自知,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自尊自爱,力所能及,道阻且长,持续学习,徐徐图之。

  常言道: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做事情从来不嫌晚,就怕不行动,人人都会做梦,有些梦不切实际,有些梦有迹可循,空想无用,再周密的计划也比不过实际执行,计划赶不上变化,诚然,试错有成本,但这成本也同样是经验,按部就班的迭代执行,总会走向通往梦想之路,不过大部分人可能在路上就迷失了,甚至有些人走不上路,能真正到达终点的人,终究只是少数。

工作篇

  一位长者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工作不是事业,对于大部分的人目标都只是简单的钱而已。三年期的目标算是达成了,五年期的目标的应该是完不成了,不过总归要尽力,大环境如此,个人的努力显得格外苍白。在时代的洪流之下,众人皆是蝼蚁,按部就班,做好自己该做的就行,至于回报,还是得看外面的环境调整预期。

  Shaun 这三年来,从小公司跳到大公司,体会最深的就是,就单纯的论做事而言,大公司和小公司没啥区别,能接触到的人也就是自己组内和上下游的几十个人而已,唯一的区别可能也就是履历背景了,但这个也只能在跳槽时才能体现其作用,当然或许有人说人的能力强弱不同,但就 Shaun 的感觉来看,不是不同,而是术业有专攻,不同的公司对人的侧重点要求不同,大公司小公司都有工作能力很强的,不过都跑路了 ¯\_(ツ)_/¯,不过有一点是真的有区别的,就是数据量,这是实打实的区别,不过这更多的是对经验的要求,对人做事的本质能力并没有更高的要求,还是用原来的思维方式尝试新的方案和实验,真正难的问题还是交给学术界去解决吧。

  无论大小公司,拥抱变化或许才是永恒的话题。这种变化,不只是裁员(只要是补偿没问题的裁员,若被裁,那便被裁,找个吃饭的地方,总还是不难的),更多的是体现在做事方面。打工人常听人说,事情是做不完的,没必要这么加班加点的干,没必要加班干是真的,但事情是会做完的,只是做完了又会有新的事过来,事情做完又两层含义:一层是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做到这到此为止了,不要再投入大量人力做这个事,只是日常维护;另一层是这个事情不做了,现有人力要么换岗要么走人。对于公司上层来说,更关心的事是做完这个事之后下一个事做什么,如果没有下一个事,那留下这么多人就没必要了,体现到下层大头兵上,就是要么被裁,要么换个事情做,至于换个的事情可能是类似的事,也可能是全新的事,这就对人的学习能力或知识迁移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从上层的角度来说基本上很难让一个大头兵一直持续深入的干某件事,浪费人力,投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比例,所以持续学习,拥抱变化才是真理。就 Shaun 个人的经验而言,基本上每半年换个新的活儿,有的活能照之前的经验完全迁移,有的活完全没接触过,得重新开始学,不过好在大多数的事都还能胜任,差强人意。

  换活,有的是开辟新业务,有的是填坑,开辟新业务一般都算是好活,从 0 到 1,事情不一定轻松,但收益可是实打实的,而且越前期的收益越容易拿,除非新业务黄了,不然光啃老都能啃几年,这是真好活。至于填坑,就看坑是什么样的了,若是核心的坑,那当然是极好的,怕就怕是陈年老坑,还需要不断维护更新,经受无数人的东西还有去维护,也是个烂坑;另一种坑是,前人写了系统原型,需要沿着这个原型继续开发,可惜原型一般只是实现核心功能,更可怕的是还是个初版,代码也是一团糟的那种,这样的坑接收恐怕是只能重写了,但收益一般也就不好说了。

  收益,是企业最核心的两个字,没有收益,一切都是免谈,收益有显而易见的,比如节省成本,开拓市场,也有不明显的,比如为以后节省人力,为将来快速解决问题。显式的收益很容易感知,也很好评估,隐式的收益就基本无法感知,将来的事谁能说的清,况且将来还有没有这事都很难说,员工的人力成本也容易忽视,这些收益就很难评估,也就基本不可能定为上下一心的 kpi,当下面的 kpi 不是上面的 kpi,那下面做的一切工作都是白干,虽然对自身可能有益,但也只能面试时体现了。每离职一个核心人员,至少需要调派 3 个人来填补空缺,为啥企业宁愿后面补充,而不是提前安排一个人来分担工作,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在赌核心人员不会轻易离职,也不会安排太多人手干维护性质的工作,但当熟手离职,再要去维护的代价就很大了,后来者一边填坑,一边在心里骂街,就这样一轮一轮的后来者,一轮一轮的骂街,屎山也就这样炼成了,直到推倒重来,形成上下一心的 kpi,又开始新一轮的屎山炼成。

  提问从来不是件丢人的事,只要自己尝试过解决且保持应有的礼貌,毕竟人非生而知之者,不知道才是常态。很多人喜欢闷头干活,遇到问题只会冥思苦想,独立思考固然是一种品质,但思考也需要讲究基本法,思考也分交流前中后,当完全没有交流,就开始想解决方案,这是呆子,没有任何背景,能想出好的方案,那可能是真正的天才,那也没必要和打工人混在一起了。软件系统的问题更多的可能是人的问题,遇到问题,最好的是先了解背景原因后果,了解一下来龙去脉,再和有经验的人交流讨论一下,可以怎么解决,最后再决定具体做法,怎么执行,真梳理完了之后,执行一般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了。遇事多沟通,想开点,对人愚钝,对事精明。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漂亮话人人都会说,可真在具体实施中,一般都是怎么快怎么来,优先增加一个实体再说,而不是去想有没有必要;当然也有的会过度放大这个事,明明增加这个实体能给各方都便利很多,从成本考虑就是不增,孰不知在另一方面反而是增加了成本。软件开发行业中,有很多定律法则,但人是活的,定律是死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在不同的业务场景下,定律的体现都有不同,一般情况下,围绕定律走不会出太大的问题,但有时也需要灵活变通,就像设计模式一样,不是完全一层不变的,有那层意思在就行,Shaun 认为唯一恒定的定律就是「简单」,不管是设计还是开发,越简约,越直观,就越稳定,越正确。

  年龄歧视在职场中是确实存在的,国内职场普遍认为,当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应该到一定的职级,到一定的职级就不会再在一线干活了,这就导致了在招干活的人,就不会招年龄大的,这真的就很畸形,职级高就不会也不需要在一线干活,就目前国内职场的环境,技术从来不是主流的上升手段,所谓的技术路线是不存在的,不需要真正的架构师,文档架构师更受欢迎,说的好才能活的好。做完和做好从来都是两回事,但相比较而言,做完更重要些,毕竟做的好与不好,很难量化评估,所以更多的要求是能不能做出来,不关心好与坏,有东西出来这更重要,而一般都能做出来,所以不重视技术人员,而更重视管理人员,这就是互联网 35 岁失业的本质,就算 35 岁以上的技术人员能做的更好,但 ROI 不成正比。管理者掌握是组织技能,执行者掌握的是生存技能,当经济环境下行时,生存技能有优势,当经济环境上行时,组织技能更有优势。

  跟对人,做对事,简简单单六个字,做起来可太难了,首先怎么定义对,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这个合适怎么把握。曾以为只要努力做事,就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可在人类世界,老实做事有回报的都上新闻了。做好事不如做对事,但不知道事情做的对不对的时候,也只能选择做好,至少这是对个人能力的要求,少留点骂名。当然,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做的好了,也没法突出个人的重要性,甚至给上面的感觉是有你没你没区别,只要还在这个位置上,能力就体现不了,相反,经常出问题的人,得一堆人围着转,这看起来就很重要 ๑乛◡乛๑,如果上面再分配不公,能力强的人自然就加速走了,某种程度上的死海效应,劣币驱逐良币。

  工作也是讲方法论的,做事的出发点和方向错了,即使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解不干净,最后还得推到重来,所以项目启动前的分析非常重要,一定得先抓头部问题,当然穿插一些能快速解决的问题也行,其次就是明确哪些问题一定要解,哪些问题可以不解,最后就是一定要留下文档纪要,这是工作量的体现,也是未来追溯问题的依据。汇报也一般可分为五步:背景,需求和目标,解决方案和排期,进展和依赖项,问题和风险。

  工作自由,有两种境界,一种是选择做什么的自由,另一种是选择不做什么的自由。大部分或许能选择做什么,但却无法拒绝一些事,有些事情只能被动接受,但有些却是可选的,不要一直被牵着走,事有轻重缓急,要有自己的认知,学会拒绝,哪怕是上级的需求,现如今找个养家糊口的工作还是不难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了解并学习职场中一些常用的话术,分辨并挑出真正对自身有益的,别把别人太当回事,别把自己不当回事,事实是事实,话术是话术,主人翁意识是每个领导都希望下属有的,但解释权归领导所有,越上层就越不可能落到实处。尽心做事,尽力做好每一件接手的活,无论喜欢与否,真不想做,就不要接,既然做了,就尽职尽责,算是在工作中积德了,败人品的事还是尽量不要做。放宽心态,大方待人,不要把工作当生活,可以享受工作,但更应该享受生活。勇于分享,分享讨论可能不见得是件好事,但绝不是坏事,分享同样也是一种总结。灵感是易逝的,当有灵感时,就尽快行动起来,优秀的产品需要时间来打磨,对结果需要有更多的耐心。

  在 22 年一片开源节流的浪潮中,人人自危。「浪潮之巅」中,科技的发展史就是一批企业的兴亡史,或因为自身的原因,尾大不掉,或因为更上层的力量,没有哪家企业能一直辉煌下去,打工人能做的,只有选条赛道,厚积薄发,尽量少换或不换行业,剩下的也就只有听天由命了,毕竟将来的事谁也说不好,潮起潮落,又有谁能一直屹立浪潮之巅 ╮(╯▽╰)╭。

生活篇

  这三年,最大的主题就是“新冠”,新冠时代,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这次疫情,足以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期间,也能真正在现实里体会一把魔幻现实主义,有大规模封城的,有叫嚣着他的软肋是儿子的,也有恶意返乡有家不能回的。天赋🧑权,疫赋🐶权,肉食者的政策总是不食人间疾苦。又或许是上面的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奈何下面的执行者大部分是一帮饭桶蛀虫,能站在布衣角度去落实政策的又有多少。解封之后,对 Shaun 而言,最大快人心的就是不用再看看门大爷的嘴脸。黑色的眼睛可能是黑夜给的,也可能是白天给的,有人用它寻找光明,也有人用它寻找黑暗,西游记里描述的狮驼国从历史角度看,也不是什么神话传说,虽说如今的时代论惨烈规模没那么大,但苦难并没有完全消失,太阳底下也没有新鲜事。

  「动物庄园」里有句话,“所有动物生来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疫情三年,对这句话体会更加深刻,有的人生在罗马,也有的人生来就是骡马,人人平等的乌托邦世界或许只是个伪命题。连科学也只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而已,社会的科技发展也从不依赖于上层阶级的想法,往往只是下层某个灵光一现的思路,人类社会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本来一个人在下层成果迭出,当跃迁到上层时,思维就好像僵化了,深层原因可能有很多,但至少表面现象是这样。普罗大宗也很容易受到各种言论的影响,尤其是某些专业人士的公开发言,所以完全的言论自由也意味着完全混乱,需要管控,但也有知情权,不然就像一氧化二氢实验一样,隐瞒一面,重点宣传另一面,就很容易受到别有用心的一些误导。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这三年,在网上见过太多的牛鬼蛇神,一把键盘走天下,自以为站在大义之上,实际上只是些吃着人血馒头既蠢又坏的看客,以自己幸福的生活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肆意抨击他人,并因此而洋洋得意。诚然无能是最大的罪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匹夫之怒,也能血溅五步,自救者天救,自助者天助,自弃者天弃。当感叹世事无常的时候,都可以去看看「活着」,有的人觉得蝼蚁尚且偷生,好死不如赖活着,也有的人觉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读书毕竟是个很私人的事,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生存还是生活,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苏轼曾感叹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这一辈子,说长也长,年轻的时候往前看,感叹还要这样过几十年,说短也短,回首往事,转瞬即逝。也曾踌躇满志,誓要走出山村,而今跨长江越黄河,问一句,有必要吗?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种,或许平淡才是真,人活一世,顺心而已。22 年,偶然发现北京有很多的户外徒步组织,Shaun 也参加了好几次活动,感觉确实很有意思。有的人把徒步当成一种极限运动,挑战自我,也有的人把徒步作为一种休闲运动,纯纯放松心情,每个人徒步的目的都各不相同,重点在于量力而行,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周末去外面走走,听风观景阅人看故事,虽然身体上并不轻松,但能极大的消除一周心理上的劳累感。寄情于山水,逍遥于世间,打工人花点小钱,就能有心灵上的放松,整挺好。

  至于对象,就感觉自己一直很佛系,或许得等到真正成为大魔法师的那一天,才会转变心态。爱情,Shaun 是从来不奢望的,爱情是咋样,相信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作品的描述了作者心中认为的模样,共同点在于都有风花雪月,嘻嘻哈哈,哭哭啼啼,而生活,好像优秀的作品不多,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爱情短暂,更有戏剧性,作品也能更有张力,而生活一般时间跨度较长,再惊天动地的事在时间的长河里或许也只是一朵小水花,看起来很平淡,贾科长或许是个很善于观察生活的人,22 年的「隐入尘烟」或许也描绘了生活的一部分,平平淡淡才是真,哪有那么多跌宕起伏,哪有那么多真善美。

  『紫阳』中有句话,「男女之情并不深奥,感情的发生有两种诱因,一是源于阴阳交合本能的驱使,以阴阳交合为目的。还有一种是喜欢对方身上的优良本格,愿意与之长相厮守。这两种诱因都可以引发情感,没有高下清浊之分,两种诱因也往往彼此掺杂,很难明确区分。这两者唯一的不同就是后者更容易被世人传颂赞美,但后人传颂和赞美的其实也并不是情感本身,而是少数人身上的优良品格」。爱情或许值得被赞美,但更多的是恋爱过程中经历的事,爱情或许从来都是想象中的产物。「三体」中有描述,大部分人的爱情对象也只是存在于自己的想象之中。他们所爱的并不是现实中的 ta,而只是想象中的 ta,现实中的 ta 只是他们创造梦中情人的一个模板,他们迟早会发现梦中情人与模板之间的差异,如果适应这种差异他们就会走到一起,无法适应就分开,就这么简单。两个人真正在一起的时候,往往只看到对方坏的一面,分开的时候,回忆时却想着好的一面,人生就是这么反复无常。「疑犯追踪」有这样一句台词:有一天你嫁给了自己的灵魂伴侣,然后眼睁睁看着他们变为另一个人,一旦深爱这人曾经的样子,便无法接受他们改变后的样子。最爱的人或许只存在于想象中,毕竟,随环境变化最大的也是人。

  有人说,两个人在一起就是为了分担风险,当一个人能够足够承担风险的时候,或许就不需要两个人。「在云端」中有讨论过结婚的意义:可以有依靠的人?但能真白头偕老的人又有多少,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就算能碰到自己的理想型,但你大概率不会是 ta 的理想型,况且人都是善变的;不会孤独终老?如今的时代养儿防老风险也不小,比父母更有能力的孩子基本不可能待在父母身边;或许正如男主后期的思想转变,结婚的意义或许就是找个能分享倾听理解陪伴的人。Shaun 理想的两人关系应该是一种战友之上的关系,相互信任理解尊重,虽有小分歧,但大目标一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哪要那么多心思,顺其自然,求同存异,自尊自爱,人待以诚,待人以诚。庸人为了忘却烦恼,一般以智者不入爱河来自我安慰。人啊,简单又复杂,简单在合心意,复杂在人心难测,所以不需要强求,顺心不香吗?

  回想起以前高中的时候,就有同学对 Shaun 说:“你这看样子以后就是要靠相亲找对象的”,现在想来,那同学看人真准。有人说相亲是让一个不懂人的去搞定一个难懂的人,其实哪有什么不懂或难懂,有的只是一群彷徨的可怜人罢了,很少有人能确切的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数学中有个最优停止理论,得出了一个 1/e 的数值。通俗来说就是在苏格拉底的麦穗故事里前 1/3 的路程,什么都不摘,只是用来估计自己的预期,在后 2/3 的路程里,一旦有接近甚至超越的预期的麦穗出现,立即摘下。满足 1/e 概率的前提之下是麦穗大小均匀分布,可惜现实世界很少有均匀分布,所以这个东西对于相亲虽说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还是不要太盲从。相亲本来就带着强烈的不信任感,而信任的建立一般又是个长期过程,在不信任甚至有些防备的状态下进行交流,自然很难发现别人的闪光点,更多的是在不经意间暴露出的缺点(相对而言是缺点,毕竟善于发现美的人不多,挑刺的人会更多些),从这点而言,相亲和面试差不多了,更重要的是遇上对的人,幸运值很重要。

  相亲的交流无非就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截了当,开始就问对方想找个啥样的;另一种迂回战术,从工作学习生活爱好方面按流程开始话题,虽然很平淡,但是一般也没太大的问题。交流是相互的,就光一个人问,这不是聊天,而是面试。当然如果感觉聊不到一块儿,确实话不投机半句多,就尽早结束;当犹豫要不要开启话题的时候,就可以长痛不如短痛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出来相亲的人都抱着不同的目的,有的人是被迫的,有的人只是想接触一下外人,有的人是想给别人一个机会,也有的人确实很实诚的想找个相守一生的对象。不同的目的造就了不同的人,有的人就是想出来玩玩,享受那种若即若离的朦胧感,Shaun 一贯的态度是抱着一颗平常心,观其行而知其心,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求而不得,何必强求,弃得失心,方可自在,若不成,那便不成,也不需要刨根问底,在没有结果的事情面前,真相都显得没有任何意义。

  很多人对别人的看法在第一次交流的时候,就基本已经确定了,先入为主的思想根深蒂固,孰不知交流本身可以算是一件很随意的事,不同的交流方式,不同的语言文字,在不同的人生背景下,都有不同的含义,除非带着很强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知道这次交流的主题是啥,不过这就和工作中开会没啥区别了。生活中的交流还是随意些比较好,一般都是想到啥就说啥,不用费脑子,巴适。

理财篇

  关于理财的言论有很多,在经济上行的时候,网络上流传的话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经济下行的时候,说的更多的就是,你一理财财离开你。理财,其实是一个很私人的事,分享交流可以,但安利就算了,赚钱的时候只会觉得自己眼光不错,亏钱发泄情绪的时候就正好能找到一个出气口。理财的手段也有很多,最稳妥的当然是不理财,直接把现金都放家里,毕竟在这个银行都会爆雷的时代,钱放银行都不太保险。有人说,乱世买黄金,盛世买古董,灾荒屯余粮,这话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毕竟黄金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硬通货,钱或许不一定是钱,但黄金总还能代表钱,古董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文明象征,当衣食无忧的时候,自然也会想有点更高层次的追求,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时候,自然填饱肚子才是最高优先级。对应到国内市场,当银行爆雷的消息传来,黄金大涨,这三年疫情,食品消费行业涨,其他都跌,市场总是跟随人的需求变化而变化,不管是看衰还是看好,总有人能从中发现商机,毕竟资本总是会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除非整个市场崩了。

  理财本质上是一个买与卖的哲学,就算是存银行,为方便取用,就用活期,暂时不用,就用定期,这也是存款收益的一种买卖权衡,至于市场里的交易,就是更直接的买卖了。每个人都想从这种买卖中获益,不管是买方还是卖方,但是这种买卖不是简单的零和,有可能是正和,有时甚至会是负和,主要看买卖的东西的是啥。有些人一次两次的交易都获利了,就想着下次能不能获利更多,但随着等待的时间拉长,收益都变成亏损了,最后只能忍痛割肉。不管是盈利还是亏损,都有其背后的逻辑,不长记性,迟早哪天会栽沟里。在「赌城风云中」有类似这样一句台词:让人去赌场,并一直待在赌场,堵的越多总会输的越多,赌场总是赢家。赌场赢的关键在于如何让赌徒一直待在赌场,就算出去,也依然会回到赌场,股票投资市场虽然和赌场差别很大,但本质上有些地方是相通的,对于普通人,一直待在股市中,却不去学习证券金融市场运转规则,不去了解国家政策导向,迟早有翻车的一天,虽然对于整个市场来说不一定有赢家,但赌徒肯定会是输家。

  有人说,人只能赚到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但没人说,会亏损到什么程度。所有的亏损都来自于赚钱的欲望,越想赚钱可能亏损就越大,对于理财,止损线和止盈线同等重要,这两条线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有自己的尺子,当然也得根据当前的市场环境和自我认知进行动态调整。见好就收,见衰则退,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何其艰难,早早退出的懊恼,越陷越深的后悔,这些事情只有亲身体验过,痛过之后长了记性,才能有自己的认知,光凭运气挣的钱,指不定哪天就会连本带息的还回去。亏损是个无底线的事情,短时间大亏,很多人可能就直接退场不玩了,怕就怕在钝刀子割肉,割几天又喂点好的养几天,亏麻了又还有点希望,碰到这种情况更加需要慎重,需要费心费力收集更多的信息做决策,所以与其在后期劳心劳力,不如前期就先做好各项调查准备工作,而且做事的心态也不一样,每一笔投资都应该有充分的理由,不然不投会更好。

  在这个人人都想赚快钱的时代,国内市场都是很浮躁的,都堵的是自己不是最后一批入场的。很多人也知道快和慢都是相对的,投机倒把拼运气是快,但总归不能长久,除非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立即转型,不然总是要还回去的。在股市里遨游,不亏就是赚,能保住不亏,稳扎稳打,从长时间维度上来讲,不一定就会比“快”方法慢。Shaun 这三年的投资收益不能说一点没有,只能说和存银行差不多,相当于是玩了三年,也还算能接受,就当是白嫖了些股市经验吧 :P。这三年可以说是入市即巅峰了,经历过连续几个月的万亿交易量,也经历过上证 2800 以下,算是过了一波小牛熊,不说掌握了多少金融相关的专业知识,但一些常识性的经验还是积累了一些。Shaun 总结的经验主要有:1、万亿成交量的市场,需要慎入;2、当不确定甚至不知道买啥的时候,就不要动;3、当一个热点被广泛讨论的时候,可以考虑退出了;4、尽量不要去买大股东在减持的股票,买家不如卖家精;5、两会前一个月的市场,慎入,两会期间可以酌情考虑入场;6、10 月份可以考虑一波白酒,年后卖掉;7、最重要的是,拿来投资的钱一定得是可预见的未来三年内不会动的钱。

后记

  难得写万字长篇,这次看完『纳瓦尔宝典』,又兼之正好工作三年(拖延症拖到快四年了 😅),算是跨过了人生的一道小槛,所以难免会有些想记下来的一些东西,也算是总结一下这三年来的工作生活思考。或许下一篇万字长文是十年回顾,也或许没有,毕竟自古苦难多诗文,天降大任于人,天不降大任于人,经历一样,唯一的区别在于是不是天命人。道阻且长,且行且顾。

22 年获得技能:接活达人
22 年获得成就:三年已到